当《玉盘》的旋律在春晚舞台上响起,一幅浩瀚的中华文明画卷在歌声中徐徐展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合唱表演,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密码的深情解读,更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崇高致敬。
“玉盘”这一意象,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圆满、和谐的永恒追求。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唐宋诗词中的吟咏,再到明清瓷器上的图案,“玉盘”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而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那轮明月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象征,更是中国航天人追逐的梦想。嫦娥探月工程的壮举,让"玉盘"从神话走向现实,从诗意走向科技。
编曲者巧妙地将古琴、编钟等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融合,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听觉体验。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斗组网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始终秉持着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浩瀚太空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航天传奇。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玉盘》的演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当年轻的面庞唱响古老的旋律,当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艺术形式相遇,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的无限可能。这种文化自信,与中国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这场演出最动人的,是它展现出的文化自信与科技自信的完美融合。没有刻意的迎合,没有生硬的拼贴,有的只是对中华文明精髓的自然流露。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源于对文明传承的坚定信念,更源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玉盘》的歌声渐渐远去,但它的回响将久久回荡。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盛宴,来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份文化自信与航天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共同谱写中华文明新的篇章,在浩瀚宇宙中继续追寻属于中国的星辰大海。(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静宁公路段:马艳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