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500米的迪庆高原上,有一条蜿蜒的公路如哈达般盘旋于雪山之间,而这条“天路”的畅通,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养路工。香格里拉公路分局的吴红林,便是其中一位用生命守护公路的钢铁战士。
匠心筑梦:从“养路工”到“多面手”
1992年的冬天,16岁的吴红林踏着父亲的足迹,怀揣着对公路事业的无限热忱,走进了养护工的行列。从香格里拉到滇川交界的香乡公路上,这个年轻的身影开始了他的养路生涯。从土路到砂石路,再到柏油路,他见证了公路的变迁,也亲历了养路技术的革新。
在海拔4000多米的大小雪山垭口,吴红林一干就是16年。寒来暑往,他夏战水毁,冬斗冰雪,用勤劳的双手守护着道路的畅通。但这位年轻的养路工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机械化养护改革的浪潮让他意识到:新时代的养路工人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
从此,道班的灯光下多了一个刻苦钻研的身影。无数个夜晚,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吴红林仍在灯光下研读机械维修保养手册;多少个节假日,当别人享受天伦之乐,他却泡在训练场向老师傅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在迪庆公路管理总段技能竞赛中,他一举斩获装载机、压路机、自卸车操作三项全能第三名和自卸车单项第二名的好成绩。
荣誉的背后是更多的付出。在机化站工作的那几年,吴红林把书本上的理论化作手中的真功夫。炒料、拌料、铣刨、摊铺、压实,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烈日晒黑了他的脸庞,却点燃了他追求卓越的激情。从手握铁锹的普通养路工,到精通十八般“武艺”的技术大拿,吴红林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工匠赞歌。
生死考验:风雪中的坚守
今年2月14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迪庆高原。国道214茨布腊卡垭口积雪深达40余厘米,能见度不足五米,数百辆车、上千名旅客被困。危急时刻,吴红林带领应急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他冒险下车查看路况,不慎跌入被积雪掩埋的边沟,造成左胸4根肋骨骨折!钻心的疼痛几乎让他昏厥,但想到被困的群众,他强忍剧痛,仅用绷带简单固定伤处,就毅然爬上了操作台。
“吴师傅,你必须马上去医院!”队友们急红了眼。他却坚定地说:“现在我要是撤了,这路怎么办?被困的人怎么办?”就这样,他强忍疼痛,在冰天雪地里奋战20多天,直到道路完全畅通才去医院。医生看着他的X光片连连摇头:“你这是拿命在拼啊!”而他只是淡然一笑:“路不通,我心里慌。”
这不是吴红林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三十多年的养路生涯中,他经历过无数次塌方、暴雪的威胁,但从未退缩。他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承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铺路石”精神。
伉俪情深:道班里的爱情故事
在吴红林的养路生涯中,有一位特殊的战友始终陪伴左右——他的妻子。这对“养路夫妻档”把家安在道班,把心系在路上。
他们把简单的道班房布置成温馨的小家,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奖状,窗台上摆着从路边采来的野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夫妻俩已经整装待发:他检查机械的油量表,她清点养护工具;他启动引擎的轰鸣是她最熟悉的晨曲,她递来的保温杯里永远泡着提神的浓茶。
孩子没人带?工地上那个系着红绳、在土堆旁玩耍的小小身影,是他们最特别的“养护小帮手”。午饭时间,夫妻俩就着山风分享盒饭里的冷饭,她总会把最后一块腊肉夹到他碗里。累了,两个沾满油污的身影背靠背坐在路边石墩上小憩;病了,简陋的道班房里总有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和一声温柔的叮咛。
2013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夫妻俩同时接到抢险通知。黄昏的灯光下,她为他系紧工作服的每一粒纽扣,整理好反光背心的每一个褶皱,最后轻轻拂去他安全帽上的灰尘。“注意安全!”这声叮嘱淹没在暴雨声中,却在他心里激起最温暖的涟漪,当他的工程车消失在雨幕中,她转身跳上自己的养护车,朝着另一个险情点疾驰而去。
他们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却守护了千万游子的归家路;他们的“约会”常常是在抢险间隙的短暂相聚;他们的“情书”是工地上相互传递的工具和眼神。在海拔3500米的雪域高原,这对夫妻用三十年的相守,书写了最朴实的爱情誓言: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路在何方,爱就何方。
薪火相传:高原上的“机械课堂”
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吴红林的“露天课堂”总是格外热闹。作为分局赫赫有名的“机械通”,他粗糙的双手不仅能娴熟驾驭各种设备,更在年复一年中培养出一批批技术过硬的“徒弟兵”。
每年的养护淡季,晨曦微露,吴红林就带着年轻人们在训练场开始“晨课”。他时而蹲在装载机旁,用沾满机油的手指在沙地上画出液压原理图;时而跳上驾驶室,手把手教新人感受操作杆的力度。“看好了,这个角度要这样……”他洪亮的声音穿透机械的轰鸣,每一个动作示范都像在跳一支精准的机械芭蕾。
午休时分,他的工棚成了“技术沙龙”。年轻人们围坐一圈,他就着酥油茶讲解故障排除的诀窍,偶尔拿起扳手当教具,把复杂的机械原理讲得生动有趣。“吴师傅讲课特别有意思,能把枯燥的技术手册变成精彩的故事。”新入职的小伙子七林定主笑着说。
最令人感动的是抢险现场的“实战教学”。每当遇到复杂险情,吴红林总会把年轻人叫到身边:“来,仔细看我怎么处理这个情况。”在暴风雪中,在泥石流前,他一边抢险一边讲解,把每一次应急抢险都变成生动的实训课。
“没有吴师傅的倾囊相授,就没有今天的我。”已经能独当一面的陈华动情地说。如今,吴红林带出的徒弟们像种子一样撒播在各个管理所,他们不仅继承了师傅精湛的技艺,更传承着那份对公路事业的赤诚之心。
三十余载春秋,吴红林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雪域天路。从青春少年到两鬓染霜,他始终坚守在养护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路”精神。他的故事,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平凡却绚烂;他的精神,如同雪山之巅的旗帜,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