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静宁公路段的党务干事,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本笔记本:一本密密麻麻记着-品牌创建的思路,另一本画满新闻宣传的策划草图。从最初对着电脑屏幕咬笔杆的 “文字苦手”,到如今能在养护现场迅速捕捉新闻点的 "宣传路上的探索者",这近一年的党务工作经历,就像一段在文字与光影中穿梭的旅程,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遇见了更明亮的自己。
一、在字里行间,触摸初心的温度
记得刚接手新闻宣传时,我总以为写稿就是堆砌 “高大上” 的词汇。直到去年夏天,我跟着养护队去修补 G312 线的坑槽。正午的阳光把沥青晒得滋滋冒油,党员王师傅蹲在滚烫的路面上调整井盖标高,后背的汗水在橘色工作服上晕出盐花。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拍照,他却摆摆手:“别拍我,多拍拍咱们新换的波形护栏,老百姓开车更安全。”
那天晚上写稿时,键盘上的手指突然变得沉重。我删掉了原本准备的华丽开头,写下王师傅蹲在烈日下的背影,写下他沾满沥青的手套里握着的对讲机 —— 那是班站职工与世界连接的 “纽带”。当这篇《沥青路上的“蹲”式坚守》在平台发出,留言区里一位司机大哥说:“原来公路人的汗水,真的会变成路上的反光标。”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新闻宣传,从来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要用镜头对准一线,让笔尖沾满泥土,才能让初心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温暖。
二、在品牌创建中,领悟匠心的分量
打造“橘色行・大道通” -品牌时,我曾一度陷入困惑:基层-品牌该是什么样子?是挂几块宣传板、开几次座谈会吗?直到在养护站看到老党员马站长用废旧钢丝绳编出“廉”字造型的园艺小品,看到年轻党员在养护车上张贴“党员先锋岗”标识时的郑重神情,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品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根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
我们把 “三会一课” 开到养护现场,让党员在修补裂缝时讨论“如何让服务更精细”;将主题党日搬进养护站内,倾听职工对品牌建设的建议;用无人机航拍养护路段,制作成“党员责任区示意图”公示。当看到职工们主动把品牌理念融入工具摆放、安全巡查等小事,当听到过往司机说“看到公路上的党员示范牌,就觉得这条路特别可靠”,我终于懂得:匠心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耐心,是让-与业务像沥青和石子般紧密粘合的恒心。
三、在细微处,看见光的折射
上个月整理资料,翻到同事 2019 年的笔记,里面夹着退休职工陈师傅 1982 年的工牌照片:泛黄照片里,他穿着补丁工装,扛着磨亮的铁锹,木柄红漆写着 "道班 1 组"。我盯着几乎比人高的铁锹发怔,不懂为何留存这老旧物件。
去年秋天技能比武,陈师傅作为评委抚摸新一代摊铺机手柄,突然从帆布包掏出铁皮盒:"看看当年的宝贝。" 盒盖掀开,几颗生锈道钉和半截断齿板牙滚落:"补油路全靠板牙啃旧沥青,道钉手工敲进枕木,一天下来虎口握不住筷子。" 此时年轻技工小李正操作智能系统,激光测距仪投射幽蓝光束,与老照片里铁锹的反光重叠。我看见小李口袋的平板电脑跳动着养护数据,陈师傅工作证上的红漆字迹,正与展柜玻璃反光中的智能设备无声对话。
这些跨越四十年的物件突然在我眼前连成一条线 —— 原来我们记录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新旧交替,而是公路人掌心的老茧如何化作操作屏上的触控轨迹,是铁皮盒里的道钉如何变成智能系统里的定位坐标,是每一代养路人弯腰俯身的姿态,最终叠印成这条不断延伸的时代之路。当陈师傅用布满皱纹的手握住小李的年轻手掌,两代人指尖传递的,不只是养护技术的传承,更是 "铺路石" 精神在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温热。
这些细碎的瞬间,就像公路上的里程碑,默默标记着时光的重量。作为党务干事,我们或许很少手握铁锹修补路面,但却能通过一篇篇稿件、一场场活动,让更多人看见公路人弯腰铺路的身影;我们或许不直接驾驶养护机械,但却能通过-品牌的凝聚作用,让每一颗 “铺路石” 都闪耀出应有的光芒。原来最动人的成长,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蜕变,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慢慢学会用心灵去观察,用情感去书写,让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都成为照见自己、温暖他人的光。
此刻窗外,养护车的引擎声又一次响起。我知道,在那些蜿蜒的公路上,还有无数像王师傅、马站长这样的公路人,用汗水书写着更动人的故事。而我的使命,就是做那个认真记录、用心传播的人,让每一颗默默奉献的 “铺路石”,都能在时代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大概就是一名公路党务干事最珍贵的成长感悟吧。(甘肃静宁公路段:温娟霞)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