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还未穿透云层,S304线上的橘色身影已如跳动的音符,在沥青热浪与机械轰鸣中谱写着春日养护的乐章。自4月18日油路修补启动以来,华亭公路段机关与一线协同作战,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岗位“变形记”——藏在油污手套与反光背心里的公路人,正以多元角色勾勒出新时代公路人的立体群像,而周末的施工现场,更上演着坚守者的“时间协奏曲”。
指挥长的“跨界秀”:从办公室到检修台的“技术流”
清晨七点,李段的脚步声打破了办公楼的寂静。他习惯性摸出裤兜里的笔记本,扉页上“周末加班:重点盯防接缝处压实度”的字迹被手指磨得发毛。当他赶到施工现场时,机械操作员正围着熄火的发动机发愁,“把螺丝刀递给我,这个螺丝间隙得调准。”说话间,这位“施工总队长”已蹲在机器旁,熟练拆解部件。阳光爬上他的鬓角,在沾满油渍的工装上切割出明暗交界线,而他手腕的手表指针,正悄悄划过上午十点——那本该是送孩子去兴趣班的周末固定节目。
机械新生代:90后与“铁搭档”的默契对话
正午十二点,铣刨机驾驶台上90后马海学摘下被汗水浸透的口罩,用袖子蹭了蹭下巴的油垢。原本约好陪老婆看电影的周末,此刻正化作操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上次约会迟到时,她笑我身上有‘沥青香’”他盯着铣刨深度监测仪,手指在按钮间快速切换,“今天得给她拍张照片,让她看看我‘机甲少年’的周末日常。”远处农家飘来的饭菜香中,他的手机震动了两下——是母亲发来的“注意安全”消息,对话框里还躺着未回复的“周末回家吃饭”邀请。
办公室的“战场转移”:键盘手变身“安全员”
下午四点,阳光给养护标志服的反光条镀上金边。督查考核室干事马倩倩的指挥手势依旧标准,只是袖口多了圈盐渍。“以前写养护宣传稿件总觉得缺了点‘热气’,现在站在现场才知道,每平米油路背后都是‘针尖上的功夫’。”她的衣领已被汗水浸透,却仍较真地检查着每一个警示标志的摆放距离,“办公室到现场的距离,不是地理间隔,是从‘纸上谈兵’到‘脚下有泥’的成长蜕变。”
传承进行时:压路机旁的“双向奔赴”
傍晚八点,新职工杨涛跟着“老司机”杨锦辉爬上驾驶室,仪表盘的蓝光映着两人沾满沥青的工装。“周末学技术效率高,车少、心静。”杨锦辉拧开保温杯,枸杞在热水里浮沉——这是他特意准备的“加班特饮”。当振动按钮按下的瞬间,杨涛忽然指着远处:“师傅你看,拌合料厂的灯还亮着!”透过压路机的挡风玻璃,他们看见先锋岗党员苏三龙的身影在料仓间移动,像一枚跳动的橘色标点,punctuating the silent night(为寂静的夜晚作注脚)。
暮色中的施工现场,摊铺机仍在吞吐“黑金丝带”,压路机的轮迹在路面织就细密的网格。当最后一车沥青摊铺完毕,李段的笔记本上又多了行字迹:“周六攻坚成果:已完成806平方米油路修补工作,全员安全零差错”—— 这是比任何周末计划都更沉甸的“成绩单”。(通讯员:李文兰、任云龙、马倩倩)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