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以后,武都地区全区大雨、暴雨连绵,加之与本区连界的四川平武、松潘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涉及文县、武都,致大雨、暴雨随同余震持续不断,江河横溢。其中白龙江流量达1300立方米/秒。到处是冲毁河堤,淹没良田,水漫村庄的现象。公路所受灾害尤为严重,据统计冲毁桥梁8座,涵洞192道,防护挡墙3.2万立方米,滑坡、塌方53.9万立方米,损坏公路累计长达120公里,全部损失约180万元,是武都地区历史上水毁最严重的一年。其中,又以宕昌及文县为最严重。这些浸透血泪的数字,不仅是对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一群人用生命守护家园的见证——他们在洪流中筑起的不仅是道路,更是永不坍塌的精神路基。
--题记
1976年7月25日,宕昌县以化马为中心,在近60平方公里内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3小时内降雨量达250毫米,引起山洪暴发,冲下泥石流近400万立方米。石阙子村被淹埋,岷江5处被堵塞,使水位提高19.3米,冲毁农田2623亩。另有3个村子160间民房被毁,淹没商店一座,冲毁电站一处。甘川公路K381-K395路段14公里路基全毁,有6公里路面被泥石流覆盖,沿线防护工程及桥梁涵洞全部被毁,致使甘川公路宕武段阻车长达40余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4万元。
灾情发生后,地区及时向省委、省革委汇报了情况,省委对武都地区水毁及地震造成的灾害十分重视,省委副书记茅林带领工作组来灾区指导救灾。武都地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议,就抢修公路水毁,保证运输物资畅通,支援防洪抗震救灾工作向各县作了传达和安排。各县按照省、地部署,成立防震救灾指挥部,组织专门力量,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据史料记载:全区共动员生产队以上干部1000多人,群众2万多人,积极投入抢修公路水毁的战斗。苦干28天,共投工13.69万工日,新开路基6处共长6.5公里,疏通河道1公里,抢修各种防护工程982处,清理塌方共移动土石方工程量33.93万立方米。区内甘川、略武、江望、大姚等干线公路和主要县乡公路很快恢复,保证了救灾物资的运输。在抢修中,宕昌县由县革委副主任严登明亲自“挂帅”,发动3000名群众,突击抢修化马至沙湾长14公里的水毁公路。
化马公社群众,对洪水、泥石流的危害深感恐惧,他们曾于1973年在公社书记石美玉带头苦干下,抢修过公路。这次又怀着敢于战胜天灾的积极态度,再上奔赴水毁一线。经过20天的奋战,共清、运土石方13.75万立方米,其中,铅丝石笼防护1.54万立方米,浆砌片石护墙100立方米,干砌片石护墙3.39万立方米,清理塌方4.08万立方米,修建涵洞3道,9月8日该路段终于恢复了通车。
在那个暴雨如注、洪水肆虐的艰难时刻,宕昌公路段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矗立在抗洪救灾的最前线。在段党支部书记王志信和段长李远达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行动,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每个人都怀着坚定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之中。他们争分夺秒地清理泥石流和塌方,那些堆积如山的土石,在养护工们齐心协力的奋战下清理干净。与此同时,养护工们还细致疏通了排水系统,保障水流能够顺畅通过,避免积水造成更大的危害。他们毫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诠释着公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尤其是家在化马、石阏子的十几名职工的家园遭受了洪灾的重创,房屋被冲毁,财产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毅然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官亭道班职工石王进才,家就在石阏子,村庄被无情的洪水淹没,弟弟也被汹涌的洪水冲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简单处理完弟弟的后事后,便迅速返回岗位,投身到抢险救灾之中。他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执着,仿佛在告诉大家:“我不能倒下,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堆土机操作员杨成存、邱付保、郑海顺,他们更是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都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操作着笨重的机械,与洪水和时间赛跑;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脸上也布满了疲惫,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两河口道班作为这场洪灾的重灾区,道班全体成员在班长郭永忠的带领下,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在乎工作时间的长短,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抗洪救灾;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波涛汹涌的白龙江中打捞洪水冲下来的灾民物品。那些物品对于受灾群众来说,也许就是仅存的珍贵回忆和生活希望。此外,两河口道班的同志们还帮助供销社打捞被淹没的石阏子供销社冲下来的商品,棉花、散酒和各种能漂浮的商品被他们仔细打捞,并经供销社派人清点后暂存在道班。
这段抗洪救灾的历史,是宕昌公路段职工们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的壮丽篇章。他们在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无私奉献以及对纪律的尊重和坚守,都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勇往直前、担当作为的精神力量。当今日的陇南公路人驾车驶过平整的路面,那些嵌在路基里的铅丝石笼仍在低语——1976年的洪水虽已退去,但那群人用脊梁撑起的“坚守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养护服上凝结成崭新的徽章。从石王进才红肿的眼眶到新时代青年养护工坚韧的眼神,变的只是时间的河流,不变的是公路人面对灾难时永远向前的身影,而这也是岁月在陇南群山间刻下的永恒丰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抢险救灾、勇往直前、保通保畅、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陇南公路人“抗震救灾”精神也会被一代代公路人延续下去。(通讯员:邓琮 马小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