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基病害及历年整治情况我段管内南同蒲线介休—义安间大石河大桥为上下行分开的两座单线桥。上行线桥建于1950 年, 建成时桥基基底埋深在615 m 左右。自70 年代后期起人们在河道内挖砂取石, 造成河床每年下切, 到1983 年修建南同蒲复线时, 桥基基底的最小埋深不足214 m , 已成为浅基。所以在建下行线桥时, 对上下游河床用浆砌片石铺砌护底。护底范围由距下行线(上游) 桥梁中心线1015 m 至距上行线(下游) 桥梁中心线1019 m。并在上下游护底终端分别设置1125 m深015 m 宽和210 m 深、015 m 宽的垂裙, 以阻挡洪水冲刷, 防止河床进一步下切。
由于挖砂取石的活动未能得到有效制止,导致河床每年继续下切, 下游尤为严重。1988年, 下游垂裙被洪水冲刷成空吊, 护底局部遭受破坏。1990 年进行首次整修, 垂裙深度由原210 m 加深至215 m , 并增设了缓冲台阶, 翻修了损坏的铺砌。
1993 年下游河床继续下切, 加之洪水过桥时新增设的缓冲台阶被洪水挟带的石块砸坏。1994 年对被洪水冲垮部分进行修补, 在空吊的垂裙外侧增设加深的挡墙予以加固。此时下游垂裙深度已达到315 m , 下游河床已低于上行线桥基底015 m。然而, 1994 年加固的河床铺砌经过当年雨季, 其局部又遭到严重损坏, 不但将当年加深的挡墙垂裙冲刷成空吊, 下游河床又下切111 m ,缓冲台阶(第6、7 孔间) 铺砌全部被洪水挟带的石块砸坏, 而且上游水流向临汾方向移动, 致使上游第7、8 孔间铺砌因高于上游河床而被洪水冲掉, 冲刷深度直到6# 、7# 、8# 墩根部。更为严重的是, 距上游铺砌80 m 处的主河槽向临汾方向偏移, 冲刷趋势直指下行线桥临汾方向桥台后部的路基。鉴于大石河桥的河床铺砌几经加固, 时间不长又失去防护作用这一情况, 路局、分局多次到现场调查研究, 于1995 年决定投资15 万元在入汛前进行较大规模的加固, 翻修第6~ 8 孔全部铺砌, 在下游原垂裙外增设118 m高、514 m 长、坡度为1∶3 的浆砌片石消能坡,并整修了其它损坏部分。
综观这几年的整治结果, 几年间用于大石河桥的护底防护工程累计投资46 万元, 但收效甚微。1996 年由路局立项, 投资340 万元对大石河大桥的防护设施进行综合整治。
2 工程概要及防护效果
211 主要工程
(1) 旋喷桩的布置: 在下行线0# ~ 9# 墩范围内, 距桥梁中心线1015 m 处, 两排连续布桩。排距015 m , 桩距0155 m , 桩深510 m。在上行线0# ~ 8# 墩范围内, 距桥梁中心线20 m 处, 三排连续布桩。两排桩与一排桩的净距111 m , 其间每隔313 m 用间距桩连接组成网状以增加整体性, 桩距0155 m , 平均桩深810 m , 见附图。
(2) 旋喷桩顶面与河床面的处理: 在打完全部旋喷桩后, 在桩顶用30 cm 厚C20 钢筋混凝土封闭, 防止洪水挟带的石块砸坏铺砌面。
(3) 增设上下游护岸护坡: 上游增设护岸护坡, 长78 m , 与桩顶封闭混凝土相接, 与下行线桥中心线夹角99°。下游增设护岸护坡, 长50 m , 与桩顶封闭混凝土相接, 与上行线桥中心线夹角56°。
212 桩体质量检查
桩体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地质条件、水泥浆液的配合比、喷射注浆的施工工艺参数等。本工程主要用以下两种方法检查桩体质量。
(1) 直观检查
打好试桩后, 经7 天左右或更长一段时间后, 将桩体挖出, 测量桩径是否符合要求, 并劈开桩体, 检查桩体的完整性, 然后将桩体切割成试块, 检验其强度。
(2) 探坑检查
此法不仅可检查桩径、桩体的完整性, 而且必要时还可以检查桩底与原地基的结合状况。回填时, 一定要将土回填密实, 使摩擦力得以恢复。
213 防护效果
大石河大桥护底在经过汛前抢修整治后,经受了近几十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1996 年是多雨的一年, 我段管内几座大桥都发生严重病害。尽管大石河桥1996 年最高洪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值, 第5 孔至第8 孔洪水深达310 m , 第1~ 9 孔全部过水, 但由于进行了综合整治, 情况有明显好转。从目前来看: ①由于对临汾方向进行了护岸处理, 改变了水流方向, 不再冲刷桥台。②铺砌采用钢筋混凝土封闭后, 未发现被石块砸坏的现象。③护底采用旋喷桩加固, 垂裙未发现空吊现象。
文章转载自:
钢模板再生网
回复